举生态扬县之牌 走生态林业之路 ——崇义县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做法 几年来,崇义县紧紧围绕“林业立县,生态扬县”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提升生态大县品位,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建立了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区总面积达5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7%。主要做法是: 一、生态优先,规划先行 林业是崇义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县国土面积30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59万亩,森林覆盖率88.3%。长期以来,山区林农靠山吃山,林业产业一直占据着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何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禀赋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切实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大胆探索走生态发展新路子,抱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和“宁可财政困难一时,决不让子孙青山无树”的决心,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确立了“林业立县、生态扬县”发展战略,将全县259万亩林地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区划生态公益林108万亩,商品林151万亩。在商品林中建设商品材基地140万亩,其中人工杉木林40万亩,人工松木林30万亩、天然针阔混交林30万亩、毛竹林40万亩。在生态公益林中,分别选择罗宵山脉与南岭山脉交会处的诸广山脉,建设25.6万亩以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脆弱保护为目的的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选择“五河一湖”章江源头建设15.6万亩以水源保护为目的的章江源自然保护区,选择县城周边建设10.8万亩以群众休闲、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为目的的阳岭自然保护区,并由县人大决议形式通过,付诸实施。 二、目标具体,措施到位 为了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县林业局制定了具体目标,明确提出将齐云山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阳岭、章江源建设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实现上述目标,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申报领导小组,积极制定相关政策,理顺管理体制,解决了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编制、经费和管理权限等问题。申报工作实行县、乡共建,林业部门主抓。历届县委、县政府都高度重视,对林业部门在保护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二是成立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机构。县林业主管部门成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负责对全县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并依照各保护区功能定位,科学编制了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布功能区范围图,严禁以任何形式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三是明确自然保护区的机构级别。其中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为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阳岭、章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全额拨款正股级事业单位。并按3000亩/人的标准落实人员编制,明确责任范围。四是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县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县林业局自筹300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向省环保厅、省野保局争取到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21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自然保护区标桩立界等基础设施。由于措施到位,阳岭、齐云山、章江源分别于1997年、2004年、2010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野保局等部门的支持下,2006年9月,崇义县启动了齐云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历时四年二个月的艰苦努力,2010年11月19日齐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晋升为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崇义成为江西省唯一同时拥有1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县。 三、强化管理,健全网络 为有效开展执法巡护工作,强化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一是建全队伍。县政府为自然保护区配备了80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的工作人员,按人平2.5万元/年的标准,确保其基本工资和日常费用。县林业局自筹资金,按人平1.2万元/年工资标准,在当地村民中聘请了63名护林员,并为其办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开展巡山护林工作,建立了群防群治网络。二是建全制度。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保护区管理工作制度》、《野外巡护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受县林业主管部门委托严格依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行使林业行政执法权,进一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三是实施移民搬迁等优惠政策。对核心区、缓冲区的14户农户计88人,实施生态移民。每户补偿5万元,兑现资金70万元,并按80平米/户的标准无偿划拨建房用地,优先安排技能培训、就业等。对于实验区群众,则通过贴息贷款、税费减免、项目倾斜、技术扶持等政策,使其稳得住,能致富。四是生态公益林资金补偿到位。将自然保护区非国有部分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90万元全部返还给当地林农,平均每户增收1550元。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共建工作,为林区群众修桥开路、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并与保护区周边乡镇村社建立有效联系机制,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社区共管共建氛围越发浓厚。 通过加强建设和管理,全县自然保护区建设质量得到较大提升。齐云山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以及“五河一湖”源头等重点区域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有效保护。现已查明,全县2843种高等植物、394种野生脊椎动物、1364种无脊椎动物均在保护区繁衍生栖,种群数量得到稳定增长,物种基因库进一步丰富,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持续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崇义良好生态环境和推介崇义绿色生态品牌的最亮丽名片,先后吸引了复旦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昌大学、江西省地矿研究院、江西省气象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大批专家学者开展交流合作,并建立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室科普教学基地”、“江西省农业大学科普教学基地”,极大地提升了崇义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拓展了崇义对外交流合作的空间。 ——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网 |